Saturday, September 30, 2006

Free Hugs: A Campaign for Love

先来看看这段视频:Inspiring Story! Free Hugs Campaign

What's "Free Hugs"?

这是一段离奇的故事。影片的主人公叫Juan Mann,一年前他开始站在悉尼的Pitt Street Mall前,给予过往的行人以“Free Hugs”(免费的拥抱)。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种行为开始散播,以致于议会要求Mann停止这种行为并为其付一大笔责任保险金。于是,Mann和他的朋友便开始向人征集反对签名,最终他得到了10,000个人的支持,这场猫与老鼠的游戏就此罢手。

后来他将这段视频公布在了网上,一周后这段视频的点击率超过了百万,留言数超过了7,000条。Good Moring America也在几天前播放了这段视频。在Technorati的网站上,它也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视频之一,对这个视频的链接数也以每小时十条的速度迅速递增。



Who Spreads?

一个拥抱的符码,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的?Verticality Group的Sam Rosen指出:“这完全是一种草根行为,而不带有任何商业目的,因此感觉靠得住。实际上,唯一靠它去宣传的只不过是影片的背景音乐而已。”我想Sam说得没错。追溯到1999年,当The Cluetrain Manifesto的作者们将互联网比作是“奇异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 ——一个不为人熟知的数学名词——因为人们能够通过虚拟的网络进行实质性的交流,不带商业利益,这和先前說的差不多是一回事。

Juan Mann的朋友对他的视频是如此描述的: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拥抱。Juan Mann的“免费拥抱”是个既真实又有争议的生活写照,而他唯一的目的仅仅是想伸出双臂来拥抱一个人,即使Mann从来不认识他们,但通过一个拥抱,他们的生命就此点亮了。

在这个缺乏社会联系、缺乏人际交流的时代,Free Hugs运动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这好像是一种希望的标志,从这座城市传递了出去。虽然警察政客们要求禁止这种行为,但他们所想的与我们所看到的恰恰相反:人类将自己最真实的灵魂聚合在了一起,这是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


Why Need Now?

报纸、电视、互联网……从飞机失事到恐怖袭击,从海啸来袭到军事政变,我们每天都如同地毯式轰炸般地接受着令人畏惧信息。于是,“Free Hugs”的到来似乎一时间唤醒了我们的良知: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安全感?不是恐吓与警告,而是一个温暖的拥抱。

联结,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可贵的社会活动。真实的自我总希望在公众领域能够被正面接纳——某种程度上来说,被联结。我们希望社会进步、政治透明,其实是希望我们所生活在的地方足够的慷慨、可信,以接纳我们这些快被大众抛弃的不安份的人。



"Free Hugs": A Dilemma

如果在你生活的社区或是商业街上,有人举着"Free Hugs"的油漆牌,向你热情地伸出双手,你会欣然走上前去,接受它吗?你的脑子里会不会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这个背着背包的家伙,会不会是一个伪装的贼?会不会是绑着炸弹的恐怖分子?会不会是一个带着无可救药的传染疾病的晚期病人?也许你接下来的动作就不再是与他相拥,却径直跑步找警察,汇报刚才你看到的可疑分子了。

的确,我不得不说,是媒体教坏了我们的思维。当911事件发生之后,小布什与一个15岁的小女孩Ashley Faulkner相拥,她的母亲在这场灾难中不幸遇难。几声“咔嚓”之后,这张堪称经典的照片被各大媒体援引,“拥抱”的定义又被曲解成了“灾难的抚慰”,更严重的说是“政客安抚大众的虚假作秀”。于是我们似乎丧失了一个拥抱的机会,这种古老而有效的人际沟通方式就此打住。

Juan Mann,我们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blabla,敢于面对淋漓的blabla,将自己有限的臂膀挽住了人们无限失落的心灵。政客和警卫们不希望他成为公众的榜样,这会给治安和他们的政绩带来影响,但却丝毫组织不了这场“Free Hugs”运动的传播。所以说,这段视频的点击率远不及它产生的影响那么多。

The 2nd pic via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bb/
Reference: http://www.personaldemocracy.com/node/1024

Thursday, September 28, 2006

寢室



在寢室最亂的時候抓了一張圖,不過雖然看上去琳琅滿目,但實際上還算乾淨。猜猜我是哪個床?
Hint: 有个人在睡觉,那不是我,嘿。

Thursday, September 14, 2006

實習日誌整理

2006.7.6

1st Day @BJ

和Jessica在火車上一路吃到下車,北京的酷暑依然擋不住我們對這個新鮮城市的探究。據說,這次班級有超過15個人來北京實習,單位包括通訊社、報社、電視台、廣播台、雜志社。不少已經出門采訪去了。而我的工作將于明天正式開始。

不過工作尚未開始,已經在一天之內腐敗了三次了。剛到北京房東來接我,之後請客吃了一頓淮揚菜。晚又有學姐請客,又下了一頓館子。接著雜志社的一幫子人浩浩蕩蕩的去打了三個小時的桌球,本想推脫的,結果學姐說應該借此機會熟悉一下雜志社的人。于是我就和各個部門的主管和主任撞了一晚上的球,現在虎口生疼...

社位于北京的市中心的一座辦公大樓裏,由于社中有十幾本雜志,因此排場也很大。雜志社的GGJJ們大多來自北京,性格豪爽風趣,而且都很friendly,當然除了冰山美女主編外。經常可以看到她上雜志、上電視,不過訓起人來也十分利索。編輯主編尚在出差,因此繼續關注中。

明天他們要給一個明星拍照片,早上的時候派我去拿衣服。(華麗的禮服總是借得動而買不及的,據說明天拍攝的整套服裝的主人是馬豔麗)這一部分不多說了,明天會去現場感受,采訪明星的流程。雙休日可能還要翻譯幾片英文版雜志的文章。OMG,完全看不懂...

--------------------
2006.7.7

第二天 腐敗的開始

繼昨天。今天跟隨專輯主編去做了一組采訪。去了馬豔麗的時裝公司拿衣服,之後又趕到拍攝現場。來做拍攝和采訪的兩個人都不太有名,或者可能只是北京地區出點小名,反正是沒記住他們的名字。

先有化妝師給名人坳造型,接著船上借來的衣服和鞋子,在布景地任聽攝影師擺布。服裝、化妝、造型、拍攝內容等都要經過這期編輯的指導,之後就是編輯記者和名人的單獨采訪。看上去之前准備的采訪稿基本不用,基本以閑聊爲主。北京人特能侃,因此也不缺字數。就這樣,文字+圖片+廣告,一疊專輯的全部內容就算搞定了。

從采訪中可以了解到雜志社做專題的幾個步驟:首先是聯系好人采訪和拍攝,編輯會安排好拍攝地點、服裝、首飾、造型師、攝影師等,然後在工作當天進行指導。這些都會直接反映在專輯的主題中。編輯的工作瑣碎而繁雜,並不如先前想的那樣只要坐在辦公室裏改改稿子選選圖片就行的。此外,從被訪者的口中似乎可以知道,雜志社和這些名人是事先簽約的。這份合約包括采訪的內容和次數,還有報酬、代言等細節問題。具體還要繼續觀察。

來的第一天是腐敗了兩次館子,今天無論到哪裏都喊了taxi,雖然外頭一點也不熱。北京的交通實在是不怎麽樣,到處都是堵車,上下班高峰就更別想上街了。出門看來都要提前1個小時左右才行了。

--------------------
2006.7.11

5th Day in BJ 綜合症的開始

得胃病了。現在只有早飯是准時吃的,其他都沒什麽著落。午飯在辦公樓底下買了一個三明治解決了,晚上學姐請客,不過近來on strike的胃也不給我面子,吃完之後陣陣生疼,明天去買藥了。

不過今天總的來說還是學到不少。上周翻譯的一篇稿子交到學姐這邊,自己感覺就沒什麽底,畢竟第一次接觸這類文章,翻出來連自己都看不懂。經學姐點撥,總結以下幾點:

  • 要意譯不要直譯。美國的雜志特有的冷幽默,如果直接翻譯成中文那絕對看不懂,意譯也要下點功夫的。通常需要在舉例之後自己總結並解釋其表達的含義,此外還要考慮到名詞注釋及不用翻譯的英文單詞。
  • 導語。不多說了,果然還是很重要。讀者上來先看導語,能抓住眼球了就成功一半了,提問、反駁或是渲染都是常用伎倆。
  • 摘要,分段。給文章切塊,看起來就不太吃力。Highlight一下重點句,就像小學課文劃中心句一般。 最後也是核心問題,把自己當讀者,看得舒服才是王道。

社裏好多好看的雜志,真像拿幾本回來看看。

此外世界杯結束了,再過四年就要去非洲的最南面了。歐洲球隊必然不會有良好的表現。所以這一屆的“歐洲杯”下次也許就是“南美洲杯”了。

--------------------
2006.7.12

6th Day in BJ - 累+困+餓

昨天去乘豪華郵輪了————當然這不是真的。在辦公室裏坐了兩天,盯著電腦查資料。原來才知道這種工作是最累的。寫了一篇關于豪華郵輪的軟廣告,被責:不能用“廉價”一詞,一定要用“物超所值”之類的來代替。(本雜志做的全是奢侈品....)所以無論什麽文章,往越奢華的地方寫就越對路。

簡單吧?不盡然。還聽譯了一篇采訪稿,漏洞百出啊。也許是到了下午人有些渾渾噩噩的關系。不過還不算太難,沒犯多少原則性錯誤。采訪中的女人是個設計師,電影《達芬奇密碼》中的所有飾品還有拿把鑰匙都是她的設計品。不過很好笑的是,她一再強調自己設計的珠寶與衆不同,因此要賣高價,還不給人還價,真是想錢想瘋了。

另外還做了不少瑣碎的事情,把中文版Vogue的欄目內容統計了一下,網上搜了一些女性資訊網站的文章。……總之零零碎碎的事情一大堆。有機會爭取還是和編輯們出去采訪,也不至于悶在辦公室裏。主編和編輯部開了個小會,10月是本雜志20周年慶典,會做一本值得珍藏的善本。希望大家踴躍購買。

上海終于出梅了,我卻愛上了北京的酸梅湯。北京這幾天晚上都會下暴雨,今天來的特別早,回來的路上沒帶傘,淋了一個通體透。不是很爽。幾天沒好好吃飯了,不爽。早上起來房東說我眼睛腫,看來沒睡好,不爽。沒拍什麽照片,不爽。不爽完畢,爽了。

--------------------
2006.7.13

1week in BJ --雷雨

今天爲編輯部做了一大貢獻,把能找到的時尚網站都整合了一下,方便以後各編輯寫文章作參考。找了我整整兩天時間,連續不斷的看英文網站,視力感到有所下降。明天可能要做一個明星通訊錄,順便正好看一下編輯部裏到底認識多少明星。哈哈。

今天幫學姐寫的稿子簽發了,明天找一些單片,再交到美編哪裏排版就行了。哈哈,署名有我,很有成就感的。至少那麽多資料沒有白找,也見識了一個資深編輯是如何將看似無聊無關的資料整合成一篇光彩奪目的稿件的。雜志文章這麽多,關鍵不還是那個字,哈。

參加了一個小組討論,編輯部的社會組,看上去也是核心撰文小組。都是大牛,有煽情王、專題王、奢侈王、職場王和務實王。還有編輯部的唯一的實習生,贊一下自己。發覺Chief Editor是一超可愛的mm,爲了她決定多留10天。

下班之前主編叫住我,和我談,叫我多關心關心時尚的東西,沒事去摸摸去翻翻那些奢侈品,“會很有感覺的”。真的?享受不起,摸摸還是能夠接受的。時尚的、奢侈的,說到底,如果沒有一個延續漸進的接受過程,那也不會存在這樣的感覺。

PS。最後一名戰友也順利登陸北京。夜間暴雨還是下個不停,睡覺特舒服。

--------------------
2006.7.18

第X天 北京 淪落街頭

差一點~

今天看了幾篇稿簽,發現工作一周已經有兩篇文章署上我的名字了。本以爲自己實習來是不會發稿的...想不到啊。明天去跟著采訪一明星,之後還要寫一篇稿子。另外男刊上面還有一篇超常無比的文章,關于兩性話題,比較有興趣,deadline也要到八月了,因此准備好好寫。

此外正式感覺自己融入了公司的核心團隊中。參加了每周一次的例會,今天的主題是“外刊評介會”,各自闡述對對手刊物、隊友刊物的一些想法。感覺各前輩都非常有想法,而chief editor最後也叫我說了幾句,沒什麽想法,瞎說一通。不過至少也算是一份子了。決定走之前送一Pucca給1。

今天又新來一實習生,北廣的。上班第一天就不被主編看好,叫1有事網上吩咐,沒事別常來公司,原因是“空間緊張,電腦不夠用”。我在一旁暗自慶幸,來的早來到巧,不然也可能落個這個下場。

主編今天第二次找我談,給了幾篇稿子翻譯。1是說learn something from the American version,但實際上應該還是考驗我吧。這樣想沒什麽錯,應該好好把握就是了。英文真的是of the 1st importance,可惜沒好好學,殘念了。

周六去唱了通宵,到了半夜有自助餐,狂吃蔬菜!來北京以後很少吃綠葉子菜,原因是1比葷菜貴好多。之後又喝了不少金湯力,接著就開始直接喝金酒,差點犯醉。周日迷糊了一整天。明天又要離家住到其他地方去。感謝吳帥哥收留,不然真的要露宿街頭了。

總結實習在雜志社的n個好處:

  • 工作輕松,上班晚下班早。
  • 同事親切,沒有權力之爭,不興互相攀比。
  • 既有個人能力發揮,又有團隊能力培養。
  • 采寫編評、拍攝、攝像、排版、選題策劃、行銷、組織活動、公關……囊括絕大多數媒體行業的工作。
  • 可以接觸非常多的明星。

男刊主編今天去南非出差了,同事們叫他帶鑽石回來。1來三的,上次他帶了一個Vertu回來,這次說不定真的可以帶幾克拉閃光的小石頭呢。今天就到這裏,blog留空兩天。之後會放上非常清晰的照片了,霍霍。

--------------------
2006.7.23

不知不覺快三周了 變懶中...

實習的工作還是一如既往地進行著。因爲每天的工作越發趨于一致,導致blog停寫很長一段時間。

周二本來要跟去采訪結果被放了鴿子,現在整天就是呆在辦公室裏翻譯稿子,email,信函...都以爲我英文很好了,其實恰恰相反。自己也壯著膽子瞎翻。慢慢培養感覺吧。

周四中午和主編一去吃飯了,1的意思叫我留下來繼續幹。我也想啊...不過北京實在是不能過下去的,人耐不住寂寞,更耐不住背井離鄉。也許我就是這種人了,只喜歡窩在一沈不變的小屋裏。雜志社的確非常非常的有錢...但是問題是每個人的紅利卻不那麽明顯。幸好工作十分輕松,相對來說性價比非常值得關注。看看我們的主編便知道了,每天從頭到腳光鮮的服飾配飾包鞋什麽從來沒有重複過,而且大部分都是奢侈品...有一點要肯定,這些東西都沒有人去贊助,都是自己賺來的。好了,停止YY。

周五我們社會組做了11月的選題討論,整整四個小時的圓桌會議。前輩就是前輩,能把原本沒氣沈沈的題目包裝成明星一般。功底果然不是一兩天就能練出來的。只有可能就要自己動手寫稿子了,一大挑戰!

周六出去玩了一整天,太Happy了。接下來會有一組的照片和遊玩經曆。

--------------------
2006.7.26

第20天 感受夏日的冬季

北京昨天最低氣溫16度...結果晚上冷醒兩次,今天也一樣。只帶了短袖來,空調車內比室外溫暖。今天是7月26日。第一次在公司寫博。

整理了一下20天來寫過的稿件:


  • 豪華郵輪全攻略 (部分)
  • 少女時裝迷戀症
  • 公告牌之CHANEL Bearbrick
  • The Flings We Do for Love
  • Fall in Love: Wedding


有些稿件可能要延至12月刊了,一般都在10月刊上。還有幾篇未發布的稿件,就不能算了。

爲了在建刊20周年之際再有大幅的質量提升,這幾天在大改版中,很是痛苦,開不完的會。但整合之後能夠更有力地擊退對手,贏得最大市場份額。因此10月紀念刊會非常好看,也很值得收藏。各位一定要去買!

--------------------
2006.8.3

工作進入後期

一如既往的翻譯工作終于告一段落。工作也開始繁雜起來,開始協助各編輯提選題、找資料、采訪和改稿子,基本上除了約模特拍片、約作者寫稿子之外的其他事情都做過了。

昨天下午隨兩位編輯去拍了大片。一個在王府井步行街上開首飾店的女老板,也是上海人,非常符合我們雜志的那種女人風格。攝影師取了兩個景、之後拍了八、九十張照片,最後能夠挑出一張來登在雜志上,可以說質量還是沒問題的。

這兩天還在做一個關于百年時尚品牌的專題,需要采訪他們,因此只好不停地盯著各大品牌的公關、經理之類難纏的人。這裏批評一下LV的PR,態度實在是不怎麽樣,真不想給他們寫專輯去了...

此外雜志還舉辦了一個明星慈善夜的活動,要在八月期間邀請到各大明星參加。我也被分配到聯系幾個。還不敢打電話,有些顧忌,不知道該怎麽開口說好。Anyway,明天要硬著頭皮上了。

編輯部的學姐神秘結婚了,有個資深編輯跳槽了,流程編輯生完孩子回來了,上海的同事要過來工作了,主編去法國度假了....人事變動在這八月的開始時相當明顯。不多說了,工作快要結束,繼續加油幹咯。

Monday, September 04, 2006

復旦自考生鬧事事件

我親曆過現場兩次,也曾無意擠進鬧事人群中,但事情的起承轉合,都只能依靠網上的片面信息與極少量的人際傳播來獲得。目前沒有任何大陸正規媒體進行過相關報道,據以往經驗可以說,此次事件“鬧事”成分較多,期間有人暗自煽動,而並不是自考生口中所謂的“真實內幕”。

相關信息可以參閱:http://post.baidu.com/f?kw=複旦大學

網上的互相辱罵基本分爲了三類:維護複旦聲譽的人,抱怨現狀的自考生,還有提供相關信息但不發表觀點的第三類人。如果貼吧的帖子都被刪的話,我這裏摘錄幾段,供存檔用,呵呵。

持續兩天的學員家長圍堵複旦大學校門事件4日得到妥善解決。自4日上午起,在複旦大學門前滯留的人群已逐步離去;極少數尚在觀望的學員和家長,也以平和的方式與校方溝通磋商。據新華社上海9月4日電,9月2日到3日,複旦大學連續兩天發生上百名學員家長圍堵校門的事件,起因是複旦大學校方決定停辦下屬院系在外違規合辦的進修班。


複旦的旁觀者:

這群自考生中,不少人和家長嚴重影響正常學生學習和生活,幾個家長當衆撒潑,丟人!幾個男生在辦公樓,一坐下來,腳擱得比頭還高;只能說素質比腳還底。當然,大部分舉止還是正常的。主要的問題是,他們不知道什麽樣的要求是可能爭取的,哪些是不可能的,給人感覺爲鬧而鬧。比如外地學生買半價火車票。甚至有家長說,現在就發文憑,我們交錢走人。

轉一些自考生的話,太多髒話的就不轉了,看著寒。



2006年9月1日下午,全體學生及家長聚集在學校的光華樓向學校討說法。而校方的答複是複旦大學的自考招生行爲屬于違章行爲,所以已經勒令停止。而以前的1W塊學費僅僅退還6000塊。此時此刻,全國各個學院已經停止招生,800名學生放棄本來的學習機會而選擇了複旦大學,就是爲了圓夢,但複旦卻在未經過和任何學生協商的情況下把學生賣了。複旦說自己並無能力承受800名自考生,這遠遠超過了他們的預料。試問,錢的在複旦交的,招生簡章的複旦出的,通知書也是複旦發的,章也是複旦蓋的,開學典禮也是在複旦本部舉行的,難道複旦校方會不知道這個事情麽?難道複旦的老師在接受學生報名的時候只數了錢而沒有數人麽?故意把時間拖到臨近開學後,讓學生進退兩難,這明顯就是一種欺詐行爲!這是蓄謀已久的!這是上達校方領,下達地方招生處所聯合起來的黑暗的欺詐行爲!


憑心而論,如果僅看著網上那些帖子,會以爲自考生確實受到了不公的待遇而失去理智。但去現場卻覺得那是他們在向複旦示威的撒潑行爲。放之于複旦本月,可以算是件大事;綜觀複旦一百年,卻又只排的上綠豆芝麻。可憐那些自考生,真正的目的不是爲了讀書,而只是張白紙黑字的文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