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30, 2006

Free Hugs: A Campaign for Love

先来看看这段视频:Inspiring Story! Free Hugs Campaign

What's "Free Hugs"?

这是一段离奇的故事。影片的主人公叫Juan Mann,一年前他开始站在悉尼的Pitt Street Mall前,给予过往的行人以“Free Hugs”(免费的拥抱)。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种行为开始散播,以致于议会要求Mann停止这种行为并为其付一大笔责任保险金。于是,Mann和他的朋友便开始向人征集反对签名,最终他得到了10,000个人的支持,这场猫与老鼠的游戏就此罢手。

后来他将这段视频公布在了网上,一周后这段视频的点击率超过了百万,留言数超过了7,000条。Good Moring America也在几天前播放了这段视频。在Technorati的网站上,它也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视频之一,对这个视频的链接数也以每小时十条的速度迅速递增。



Who Spreads?

一个拥抱的符码,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的?Verticality Group的Sam Rosen指出:“这完全是一种草根行为,而不带有任何商业目的,因此感觉靠得住。实际上,唯一靠它去宣传的只不过是影片的背景音乐而已。”我想Sam说得没错。追溯到1999年,当The Cluetrain Manifesto的作者们将互联网比作是“奇异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 ——一个不为人熟知的数学名词——因为人们能够通过虚拟的网络进行实质性的交流,不带商业利益,这和先前說的差不多是一回事。

Juan Mann的朋友对他的视频是如此描述的: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拥抱。Juan Mann的“免费拥抱”是个既真实又有争议的生活写照,而他唯一的目的仅仅是想伸出双臂来拥抱一个人,即使Mann从来不认识他们,但通过一个拥抱,他们的生命就此点亮了。

在这个缺乏社会联系、缺乏人际交流的时代,Free Hugs运动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这好像是一种希望的标志,从这座城市传递了出去。虽然警察政客们要求禁止这种行为,但他们所想的与我们所看到的恰恰相反:人类将自己最真实的灵魂聚合在了一起,这是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


Why Need Now?

报纸、电视、互联网……从飞机失事到恐怖袭击,从海啸来袭到军事政变,我们每天都如同地毯式轰炸般地接受着令人畏惧信息。于是,“Free Hugs”的到来似乎一时间唤醒了我们的良知: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安全感?不是恐吓与警告,而是一个温暖的拥抱。

联结,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可贵的社会活动。真实的自我总希望在公众领域能够被正面接纳——某种程度上来说,被联结。我们希望社会进步、政治透明,其实是希望我们所生活在的地方足够的慷慨、可信,以接纳我们这些快被大众抛弃的不安份的人。



"Free Hugs": A Dilemma

如果在你生活的社区或是商业街上,有人举着"Free Hugs"的油漆牌,向你热情地伸出双手,你会欣然走上前去,接受它吗?你的脑子里会不会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这个背着背包的家伙,会不会是一个伪装的贼?会不会是绑着炸弹的恐怖分子?会不会是一个带着无可救药的传染疾病的晚期病人?也许你接下来的动作就不再是与他相拥,却径直跑步找警察,汇报刚才你看到的可疑分子了。

的确,我不得不说,是媒体教坏了我们的思维。当911事件发生之后,小布什与一个15岁的小女孩Ashley Faulkner相拥,她的母亲在这场灾难中不幸遇难。几声“咔嚓”之后,这张堪称经典的照片被各大媒体援引,“拥抱”的定义又被曲解成了“灾难的抚慰”,更严重的说是“政客安抚大众的虚假作秀”。于是我们似乎丧失了一个拥抱的机会,这种古老而有效的人际沟通方式就此打住。

Juan Mann,我们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blabla,敢于面对淋漓的blabla,将自己有限的臂膀挽住了人们无限失落的心灵。政客和警卫们不希望他成为公众的榜样,这会给治安和他们的政绩带来影响,但却丝毫组织不了这场“Free Hugs”运动的传播。所以说,这段视频的点击率远不及它产生的影响那么多。

The 2nd pic via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bb/
Reference: http://www.personaldemocracy.com/node/1024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