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1, 2007

性能超强的黑手机

黑手机,又称山寨机,是没有正式的入网许可证编号,外形与一些热门名牌手机相似,但又没有正式的品牌,也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手机。不过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黑手机的功能往往相当强大,超过了市面上的绝大多数手机的规格。并且,由于不需要入网,黑手机的价格十分具有吸引力。不过品质和售后服务就有待考证了。

 

 

下面转载几款超牛的黑手机:

 

7.1声道的手机! 看看手机背后的这些扬声器吧,足够和有源喇叭匹敌了。

 



 

可收模拟信号的电视手机!不仅如此,这款黑手机还有手写功能,价格么,1500就能拿到手了。



仿iPhone手机!可用TF卡,双网双卡,六个独立喇叭,还有看上去非常“高贵”的金色镶边。名字也起得很好听,叫“爱丰”。





双滑盖PSP手机!这个双滑盖可比N95厉害多了,因为可以分别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滑盖,分别实现手机模式和PSP模式。





GPS手机!真正的内置GPS,使用凯利德导航系统,还有配套车载支架。1400元到手。


Wednesday, June 20, 2007

专家预测:iPhone将出低价版本


 

iPhone将于美国时间6月29日正式发售。然而据专家称,如果Apple希望iPhone能卖的和iPod一样好的话,他们势必会推出其他版本的iPhone,以迎合市场的需求。这位专家还称,Apple公司已经开始着手iPhone低价版本的设计,并可能在未来不久向公众宣布。

Sunday, June 10, 2007

重开Space

GFW实在是太惹人厌了啊,封了blogger不说,最近还把Flickr也封了。

 

以后照片就不上传了,blog的话在Space和Blogger会各发一份的。

 

能看则看,不能看就打电话去国务院新闻办吧。。。

Friday, June 08, 2007

Flickr Shamefully Blocked in China

苏菲的世界


Flickr.com has been blocked in China since 7th June, 2007, the reason unidentified. Reports have come from everywhere in China confirming the blockage. Flickr’s team has also confirmed that the problem is not from their end. The blocked servers are currently farm1.static.flickr.com and farm2.static.flickr.com, which are reportedly servers for pictures only. This explaines the fact that all texts on Flickr are unaffected whereas no photo could be shown when one attemps to access flickr.com inside mainland China. Some domestic search engines are now sensitive to these server addresses as well. Baidu, the most popular search engine in mainland China, gives no result under the keyword “farm1.static.flickr.com” or “farm2.static.flickr.com".

Flickr has been popular amongst Chinese users and many have Pro (paid) accounts.


今天Flickr遇到了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可怕事情,对于所有中国的用户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具体的状况是,Flickr的首页和登录都没有问题,但是Flickr上的图片全都无法显示,成为一个看不到图片的图片社区。

初步确认是防火墙的原因,将图片显示的域名被过滤掉了,而且是关键字过滤。过滤的词语是farm1.static.flickr.com和farm2.static.flickr.com。大家可以用Google或Yahoo搜索一下这个地址,立刻就会导致页面无法访问。(Google会显示“目前无法访问 www.google.com,搜索结果来自 www.google.cn”)

转载自月光博客 [ http://www.williamlong.info/ ]

Monday, June 04, 2007

自助餐與茶話會:媒介未來問題

by 尚進 2007-05-17 10:06:22

五月初的全球媒介正在上演三場大戲,默多克向《華爾街日報》母公司道瓊斯開價出50億美元的收購款,加拿大的湯姆森給路透社估價88億英鎊,微軟又一次與雅虎坐在談判桌前商量合並。互聯網和新技術正在徹底瓦解根深蒂固的傳媒規則,每個經曆最近十年互聯網發展和有閱讀紙媒體習慣的人,都已經成為了這場變革中的一部分。

魯珀特·默多克,這位76歲的新聞集團掌門人在最近18個月內,連續上了兩次《商業周刊》封面,一次《連線》封面,一次《時代》封面,其實公衆上一次關心這位老爺子,還是90年代末,話題的熱點集中在他的新老婆與繼承權爭奪戰。收購社區交友網站Myspace讓默多克成為傳統媒體大亨中第一個涉足Web2.0的先驅,就像他在80年代中期注意到衛星通訊傳遞電視信號的廉價可能一樣,他現在拿下Myspace與盯上《華爾街日報》,根本不是什麽吃螃蟹的探險行為,如果按照技術為王的思路摸索,我們會發現默多克太理性了。一切都是在為他夢想中的全球交互媒體作准備,尤其是2002年對DirectTV的收購,讓他徹底擁有了衛星傳遞視頻內容的硬件基礎,收購社區類網站Myspace,恰恰是構建這個涵蓋衛星電視和互聯網媒介交互平台的敲門磚,實際上默多克對于互聯網交互本質看得很清楚,中國第一個商業網站chinabyte正是默多克合資的産物,網易的第二批風險投資也來自于默多克,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破滅阻礙了他交互衛星式媒體集群構想的實現。現在盯上《華爾街日報》,正好可以將Myspace構建的用戶創造內容平台與紙媒體嫁接,要知道《華爾街日報》網站的日訪問量早就超過報紙印刷量的十倍,那些傳統意義上的專欄作家們早就變成了博客和視頻播客,最著名莫博士信箱甚至已經快演化成了莫博士小電台了。

編輯權與分籌:交互與自助的媒介未來

五月初,北美專注科技新聞的網絡媒體digg上鬧了起來。起因是一段HD DVD破譯碼,被用戶公開上傳到了digg上,依照digg機器自動運轉的浏覽者選擇機制,HD DVD破譯碼的帖子始終處于焦點位置。如果這種內容出現在中國的某篇新聞或者博客上,根本沒有人大驚小怪,可在一貫崇尚知識産權保護的美國媒介環境,這可是涉及是非的大問題。這惹怒了負責保護HD DVD知識産權的AACS組織,AACS的律師信函直接送到了digg的總部,要知道在幾年前,將HD DVD破譯碼這種東西在媒體公開傳播,那罪過,幾乎等同于在媒介上教老百姓如何利用萬能鑰匙溜門撬鎖。按照這種延續自紙媒體時代的道德判斷,出于避免侵權,digg把涉及HD DVD破譯碼的文字刪除了,但是digg的用戶們卻不幹了,讀者們認為自己的言論自由受到限制,你刪除我就貼,短短幾個小時有關HD DVD破譯碼的新聞出現了2000多條,幾乎塞爆了digg的首頁,這樣貼了刪,刪了貼,僵持了快六個小時,終于digg的創始人凱文·羅斯(Kevin Rose)跳了出來,直接以HD DVD破譯碼作為標題的宣言表明了自己的立場。盡管這不過是一場刪帖子與發帖子的較量,但作為網絡媒介的digg,一篇分歧文章是否有發表出來的權利,第一次交到了讀者手中,自助性的交互網絡機制壓過了舊有的傳媒判斷體系。將原來掌握在新聞專業人員的編輯權,真正交到了普通人手中。

另一個影響媒介變化的核心要素來自于商業模式,從播客概念延伸出來的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在2007年初提出了一套適應網絡媒介時代的新商業模式。YouTube創始人查德·赫爾利當時在瑞士達沃斯出席世界經濟論壇上公布的這個消息,他們准備讓每個上傳視頻短片的“創作者”都拿到廣告收益,根據每段視頻浏覽量與有效廣告價值來衡量報酬,並且使用一套音頻指模認證技術來確認“創作者”的視頻短片版權。類似中國本地化的例子來自豆瓣網,2006年這個分享閱讀觀賞體驗的小網站,居然獲得了將近90萬元的收入,可在豆瓣網頁上根本找不到任何廣告。這90萬元基本上都來自當當網和卓越網的提成,在豆瓣上那些對一本書或者一張CD感興趣的用戶承擔起了一切,只要他們對一個産品感興趣,按圖索骥被引導到當當網或者卓越網,並且下單交易,馬上相應的提成就彙到了豆瓣的賬戶上,這種滿足長尾理論的商業模式幾乎能以微量成本運轉。與此相比博客和電子雜志的商業模型要老套的多,依舊是大公司品牌對消費者的心理刺激,售賣圖片和文字位廣告,至少商業模式上還是徹頭徹尾的Web1.0。

電子雜志、博客、讀者自助媒體,這些媒介的新形式在當下短暫的共存,並沒有誰更優秀的比較,只有誰更科學更具備生存力的競爭。1994年出版的那本《一對一的未來》,實際上早已經預見到了今日網絡技術帶給媒介的變革,正如該書兩位作者唐·佩勃(don pepper)和馬薩·羅傑斯(martha rogers)寫道的那樣:“與大衆媒介的消亡對應,大衆市場也正在消亡,讀者漸漸被分隔成無數小群體,小群體自己就主宰了自己的信息媒介,廣告和商品售賣也會變得越來越精確。”

為什麽《連線》沒有成為超級媒介

當我們談論紙媒體如何順應新技術變革的時候,曾經以數字時代文化先鋒自居的《連線》再一次出現在視野中。作為根植于矽谷的《連線》雜志,一直在報道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每一點變化,並且早在1994年10月就開辦了官方網站:熱連線(HotWired),要知道那個時候連麥當勞快餐王國都沒有自己的域名,還是《連線》的撰稿人喬什·奎特納第一個注冊了mcdonalds.com的域名,正是《連線》雜志的總編輯克裏斯·安德森提出了Web2.0時代著名的長尾理論。可為什麽《連線》沒有成為媒介門戶呢,甚至現在《連線》網站的流量還不如數碼消費品新聞網站engadget?

2004年,就有人向《連線》創始人路易斯·羅塞托問過這個問題,盡管路易斯·羅塞托早在1998年就賣掉了雜志,並且在1999年高價賣掉了熱連線網絡部分,但商業因素並不能成為《連線》沒有成為超級混合媒介的托詞。當年熱連線的創意總監卡爾·斯坦曼德給出了答案:“《連線》是一本靠賣廣告生存的紙媒體,即便他們報道數字新經濟,可雜志依舊存活在廣告經濟的陰影下,而熱連線卻是一個向注冊用戶收費的網站,這種商業價值觀念決定了一切,決策者根本不舍得放棄眼前的利潤,況且《連線》雜志還很能掙錢。”保守的商業情緒束縛了《連線》,就算《連線》馬不停蹄的構建精英博客社區,可老編輯們卻並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權利,甚至當slate.com以純粹原創網絡雜志姿態生龍活虎的時候,雜志先天的那種精英小衆化本能依舊決定著《連線》的一切,《連線》的老板選擇了廣告主提供飼料,而沒有選擇讓每個讀者給自己餵奶,這與Web2.0倡導的用戶構建一切的共享原則是南轅北轍。

長不大的RSS、140字媒介和感動6次

誰還記得比爾·蓋茨那本《未來之路》,其中對于技術進步與工具改良關系的辯證思考,在媒介思維主導的互聯網時代越來越有效。之所以很多人相信google的搜索可以改變媒介資訊的現狀,根源在于google依靠算術模型,可以抓取到無所不包的信息,至少從純粹的公平角度,搜索技術應該是編輯權利最下放的媒介。西奧多·羅斯紮克在《信息崇拜》中關于“真正值得尊重的不是信息,而是思維的藝術”的論斷已經被現實稀釋,面對每日海量性的信息,讀者很大程度上無法自助選擇,資訊焦慮成為了今日媒介讀者的普遍體驗。2004年出現的RSS閱讀器曾經被當作克服資訊過剩的個人工具,將閱讀選擇權利徹底下放到讀者手中,可RSS依舊僅僅是一項優化工具,只能將讀者關心的資訊提供者歸集在一起,卻並不能實現智能化的編輯篩選,充其量比Google更近一步。面對長篇累讀的資訊焦慮,將媒介體積縮短,依靠密集的社會化網絡架構來勾兌媒介能否解決問題呢?

文字媒介的信息單位正在從一沓裝訂紙變成一篇文章,然後就變成了自言自語性的文字,現在則變成個更簡短的一句話。只允許寫140個字符,這在崇尚海量信息和人海戰術性的社會網絡時代,似乎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約束。可正是這樣一個一年多年前冒出來的Web2.0網站twitter,卻突然在2007年4月爆發,其實twitter這個生僻名詞本身就很有意思,牛津字典的解釋是“give a call consisting of repeated light tremulous sounds”,盡管其還沒有中文名字,但是大家更喜歡根據牛津字典的解釋自己意譯,“叨咕”、“咕叽咕叽”、“唧唧歪歪”成為了新的代名詞。

最初的twitter更接近縮水化的文字簡版博客,把那些寫不成博客的句子隨時隨地記錄下來,並且可以分享給小圈子的朋友看,書寫內容很大程度上更近似加長的MSN簽名昵稱,一時的心情和靈感成為了twitter上有意思的內容源泉。為了方便使用者隨時隨地記錄下自己的有感而發,twitter不僅支持網絡浏覽器和手機SMN短信文字發布,還可以在Google Talk等聊天軟件上傳短語。突然流行起來的twitter日漸變成了群體性聊天,那些厭倦傳統一對一傳統聊天的人都跑到了twitter上。更為可怕的是,一系列民間開發的twitter第三方插件在五月初瘋狂湧現,從調用Google Map數據的地理性用戶留言搜索,到將twitter以心情指數嵌入到自己博客中。很多人並不能理解twitter在Web2.0泛濫一年多以後,為什麽會突然流行,更不理解一個簡短的文字留言系統到底能撐起來多大的商業空間,甚至有些人根本不把twitter當作媒介看待,按照他們的思維套路,twitter的價值撐死了也就是Web2.0方式的分類信息,迷你博客或者網頁上的手機短信,卻忽視了twitter滿足豪豬理論下的交互媒介本能。

4月份HitWise調查機構公布的一份報告,悄悄證明社會型資訊結構共享作為袖珍媒介的可能。很多人始終質疑用戶創造內容的生命力,到底有多少讀者原創資訊能滿足全部讀者的信息需求呢?在HitWise的調查中,只有0.16%的用戶在YouTube上傳過內容,而圖片分享網站flickr的這個數字是0.2%。極少數人滿足大多數,這種傳統雜志作者與讀者的關系,在社會型網絡上再一次重現,而最大的不同在于交互,YouTube上0.16%的創造者,可以直接獲得98.4%讀者的褒獎,就算是這98.4%中只有1%站出來在資訊後面寫下自己感受,這個交互數字也達到了0.984%,足夠那0.16%的創造者們被感動6次了。

你的地盤

帶三個表 @ 2007年06月03日2:59

廈門市政府可能沒有想到,一個政府批准的項目在民衆的聲討中緩下來了,這讓廈門市政府感到很沒面子,會不會是“領導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呢?胳膊至少在現階段擰過了大腿。以往,誰會對政府決定的事情說不呢?即便是政府理虧,也不能說不。只要民衆說不,以後民衆的頭上就會多帶上幾層“不許”的緊箍咒。

這次“PX”事件,國內制媒體幾乎沒有做報道,所有輿論的壓力都是來自網絡和手機。在中國,媒體是口條,在過去,只要控制住媒體,民衆在怎麽折騰也掀不起風浪,可惜,這個時代一去不複返了,那種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做法不靈了。即便網絡設定了過濾詞,即便手機作了屏蔽,但是都沒有阻止廈門市民阻止PX上馬的聲勢,對,這就叫“你時代”,你終于有了一個地盤,你可以做主,雖然“你”的地盤被一直蠶食。

網絡究竟能不能促進中國的民主化進程,以前只是一個設想,或者說在理論上可以論證,現在,一個活生生的事實擺在面前,你不能忽視網絡的力量。過去,政府做出任何決定都是長官意志,它根本上忽視了民衆利益的存在,他們之所以忽視,是因為他們可以用強制手段封住民衆的口,不讓反對的聲音出現,因此可以為所欲為,因此就形成了習慣。在一個網絡發達的時代,他們認為這一招鮮還可以吃遍天,但是在PX項目上,廈門市政府碰到了最強硬的釘子戶,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一個群體,這群釘子戶讓市政府穿成了釘子褲。廈門市公安局在通告中這樣說:“市民對該項目有意見和建議可以通過正常渠道反映。”問題是,如果通過正常渠道反映,會有結果麽?我們的政府部門什麽時候為民衆開設過正常渠道?至少我現在沒見到過。你沒有正常渠道,民衆就會找旁門左道,一旦找到旁門左道,會讓你更難受。

廈門PX事件其實給現在的政府部門提出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你必須該換換腦筋了,用過去的那種不講道理的方式處理問題,只能激化矛盾,眼裏該看看民衆的存在了,該聽聽他們的聲音了,不然多尴尬。小平同志不是早就說過嗎:“一個革命的政黨,不怕聽到人民群衆的呼聲,怕的就是鴉雀無聲。”江總也說過:“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領導們天天嘴裏說著這些套話,怎麽行動起來就口是心非呢,看來理論學習沒有效果啊。現在不是講究構建和諧社會嗎,你別整天老嚷嚷讓老百姓去構建和諧社會,作為政府部門,你們不和諧,怎麽能讓老百姓和諧呢?這個社會怎麽能和諧呢?

水,可以載舟,也可以煮粥。這次廈門市政府就被民衆煮成了一鍋粥。當然,我們還不能樂觀地認為,廈門民衆的經驗可以推而廣之到全國,那還是一個奢談。因為我還在擔心,幾天後,會有多少廈門公民失去工作,有多少學生被迫離開學校,有多少“個別人”因此失去自由。

曆史的前進總是要付出代價的。